添加时间:2010-06-24 18:37:13 阅读次数:2585次
2010年3月3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在河南进京务工人员座谈会上,以“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对新时期河南人的精神风貌进行了高度概括,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为此,河南省教育部门率先引入“三平精神”,在全省教育系统迅速开展了学习实践“三平精神”的高潮。学校工会也于近日转发了《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师德主题教育活动的通知》(校工字[2010]9号文件)。
为将“三平精神”切入医院工作之中,开展对医护这个群体的宣传,以利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医疗工作对医院腾飞的的支撑和基础作用的发挥,我们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实践“三平精神”,把学习“三平”精神贯穿于全院医德医风建设之中,进一步增强广大医护人员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推动我院医疗事业又快又好发展。
医护职业光荣而神圣,从事挽救生命、呵护健康的特定专业工作,医护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和性命,我们必须在实施救护中实现更多生命延续和高质量生存的伟大追求,必须保持一颗平静心,淡泊名利,切实履行“为了一切病人,为了病人一切”的崇高职责,必须树立起乐于奉献的精神境界,以德修身,以德救治,赢得全社会的尊重,做群众满意的医护工作者,这就是学习“三平”精神的意义所在。
就身边的人和事为例:当获得2010年医院十大感动人物之后,杨尊芝教授说:从事医疗工作的人要把病人当做自己的亲人,要发自内心地去帮助他们。
武文杰医生说:生命是珍贵的,抢救生命就是与时间赛跑,口对口人工呼吸就是争分夺秒,没觉得自己做了多大的事,就想救活病人,这本来就是我的职业。
王玉峰主任说:再苦再累无怨无悔,不求名利,只想更多的人因为得到我的帮助能够继续幸福生活。
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句朴实无华的语言,折射出一个医德高尚、品德高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医生形象,这是感悟人生价值的结晶,是崇高医德的凝练,这难道不是“三平”精神的真实写照么。
成语“杏林春满”,用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医生董奉的故事:三国时期,有位德高望重的老医生董奉,专门为穷苦人看病,却不收任何报酬。病人痊愈后,登门道谢,董奉就叫他们在附近种植杏树,病重的人身体完全养好以后,种植5棵杏树;病轻的人只要种植1棵杏树。董奉用这个方法作为纪念,在他家周围渐渐地杏树成林。不出十年,杏树结了果实。董奉把收获的杏子全部换成粮食,用来救济穷苦的人民,于是,人们为了赞扬他的德行,就有了“杏林春满”一说。
说古论今,就为一个德字,就是要以德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医疗技术领先,服务至高无上的医疗队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医院,同时也为探索医德医风建设的新内容、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机制提供智力支持,在医院全体职工中全面提升医德水平。
几天前,一位在神经内科住院的老者,带着鼻饲管由女儿陪同坐在“希波拉底誓言”石刻前(此碑刻2002年立于三附院人工湖西北侧),女儿给父亲一字一句地念到:“我愿尽余之能力及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我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职务……”。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西方医生必须恪守的格言,亦成为后世许多医德准则的基础。一个小小的举动,不难看出,这位老者和家属对医生较高道德品行的要求与希望。
无论是医院今天的模范,还是杏林春满的董奉,还是西方的希波拉底,都是以“医德至上、惠泽天下”作为永远的信念来承担责任,成就事业,职业的神圣就体现在“三平”精神之中。
因此,我们要学习“三平”精神,争当医德楷模,彰显医德风范,提高职业素养,在日常工作中真正做到“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并将“追求、激情、责任”转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在实现医院迅速发展过程中发挥出更大作用,医院的明天就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