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3-3029114

自我药疗渐成时尚 专家提醒存在五大误区

添加时间:2007-01-30 08:54:41 阅读次数:3373次

“自我药物治疗行为已成为中国内地城镇居民判断和治疗轻微疾病与不适的首选方式”。
北京天坛医院药剂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赵志刚今天指出,由于缺乏相关医药知识,目前存在许多误区和风险,应引起民众注意。

  他在此间举行的“疼痛与疾病防治”家庭小药箱教育活动启动仪式上说,自我药疗是指在没有医师指导的情况下使用非处方药物,用以缓解轻度的、短期的症状、不适或用以治疗轻微的疾病。

  常见症状有:头痛、背痛、痛经、牙痛,关节、肌肉、手臂痛,腹痛、咳嗽黏痰;紧张、抑郁不安;足趾肿胀、鸡眼;感冒、流感、流鼻涕;以及消化不良、失眠、不明原因的疲劳等。

  有关统计显示:内地城镇居民中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出现疼痛、感冒症状和皮肤不适时会自行买药治疗;约百分之四十的人出现不适症状时会采用自我药疗;超过一半的人通过购买健康产品来增强自身免疫力;高达七成八的人是根据经验判断自己的疾病。

  赵教授指出,造成自我药疗风险的误区主要包括:凭经验、广告或亲友推荐选购药品;自作主张,随意增减非处方药的剂量;不按疗程服药,稍有好转就停药或频繁更换药品;认为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疗效会更好;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费时费力,没有太大必要。

  对此,赵教授提醒公众,防范风险最重要的首先是分清处方药与非处方药,了解药物的安全性和购药渠道,认真查看包装、使用说明书和标签,确认儿童和老年人的用药剂量,遵从说明书或医、药师的指导,以克、毫克为单位,避免用片、支为单位。同时尽量做到随时使用,随时购买,用完再买。服药前先查明药品的有效期,一旦过期或变质,坚决弃之不用。

  此外,还应注意:建立自己的用药记录,注明所用过药品的过敏史和不良反应等基本情况;购药时向医生和药师出示药历,避免重复用药、防止使用已发生过过敏反应和其它不良反应的药品;严格按照使用期限和对应的病症,不可任意扩大使用范围和使用期限;如有问题应及时向医院药师或药店药师咨询。

  1.药物的混用会有相互作用

  药物混合使用时,一种药物可能会对抗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例如,许多抗生素会降低口服避孕药的药效,此时最好加用其他避孕措施。此外,华法林不能和人参混用,也不能和阿司匹林一起服用,否则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高血压的患者在服用降压药物时,如果没有询问医生,就自行增加用来缓解鼻黏膜充血的药物,如麻黄素等药物的剂量,有可能使血压进一步增高。

  2.酒精和药品混用会有害

  止痛药或抗焦虑药,与酒精一起用可能有副作用;扑热息痛跟酒精混用,会损害肝脏;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等,与酒精混用,会增强镇定的效果;将酒精和某些抗生素,如甲硝唑、磺胺等混用,会引起恶心、呕吐、头痛和胃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