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3-3029114

以廉政文化建设促和谐社会的构建

添加时间:2010-10-14 18:57:49 阅读次数:2808次

先进的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推崇务实、为民、清廉的执政观,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优良传统,对新时期深化反腐倡廉工作、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廉政文化以凝聚反腐倡廉的群众力量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廉政文化以促进经济发展为要义,以利益导向凝聚广大群众。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要出丑;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其利益有关。廉政文化也不例外,离开利益因素特别是经济利益因素孤立谈廉政文化,群众是难以接受的。要让群众真正感觉到廉政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切身体会到廉政文化通过推动经济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廉政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内化为他们的内在精神。廉政文化的作用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廉政文化通过抑制消极腐败现象为经济发展开辟道路,经济的发展又为解决群众的就业、生产和生活等民生问题提供物质保障。廉政文化通过经济利益导向作用,让群众感觉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真心关怀,使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反腐倡廉工作积极拥护,廉政文化深入民心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社会和谐的构建就有了广泛的依靠力量。

廉政文化以提高群众反腐倡廉的素养为切入口,使群众由关心自身利益进而关心反腐倡廉事业,形成社会和谐的氛围。目前,群众对反腐倡廉的认识、理解、参与、支持的程度参差不齐,这主要是受他们所处的环境、社会阅历、知识水平、所受教育的程度等不同因素所影响,形成了廉政文化水平、素养的不同。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众对反腐倡廉的认识、理解、参与、支持的程度要高于受教育程度低的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在客观上限制了一部分人的眼界,跟不上反腐倡廉形势发展的步伐,无法把反腐倡廉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对腐败现象也比较淡漠。廉政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广大群众的廉政文化素养和水平,帮助群众认清腐败的真面目。借助廉政文化的宣传,让群众了解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了解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和能力,认清必须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必要性。尤其重要的是,廉政文化能让广大群众深刻认识消极腐败现象和不廉政行为对国家、民族前途以及他们切身利益的严重危害,进而明白反腐倡廉也是自己的事。通过廉政文化的广泛宣传教育,在全社会逐渐激发起广大群众对反腐倡廉的认同感、责任感、使命感,在群众中树立起“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使他们主动融入反腐倡廉的力量中。

廉政文化以维护社会规则增进社会和谐。腐败导致社会资源分配失衡,扰乱社会规则,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社会有了共同的行为规则之后,需要大家共同遵守,这是维系社会和谐有序的前提,无论谁违反了规则,都应受到应有的惩处,规则才有权威性,也才有存在的理由。腐败行为破坏规则,就是侵犯了社会利益、损害了其他社会成员的利益,把本该属于社会大众的财富据为个人或小团体所有,人为破坏社会的平衡,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惩治,社会必定不断走向分裂。反腐倡廉就是要通过预防和惩治腐败来维护社会规则,主持社会正义。廉政文化既是反腐倡廉的理论基础,又是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通过传播廉政文明和廉政公德,宣传反腐败成果,使廉政理念深入人心,引导群众自觉行动起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自己的利益,保持社会和谐。

二、廉政文化是制度反腐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依托

制度的功能发挥需要以教育为基础。虽然我国目前已形成了一整套防腐保廉制度,但这些制度的功能发挥成效并不太明显,腐败问题仍然很严峻。深究起来,廉政文化的精神支撑力不够强、制度的文化和精神没有深入人心是一个重要原因。国际反腐败理论的研究表明:腐败现象之所以严重,固然与制度的缺失有关,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对腐败的模糊认识。从社会心理和文化上说,有的人对腐败抱有认同感,认为利用职权牟取私利是天经地义的,如果自己手中有权,也会那样做。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和文化或者说是腐败的文化在左右着人们的判断,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在客观上为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土壤。因此,再完善的制度,离开了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离开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文化氛围,也是难以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的。

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受廉政文化的影响。廉政文化是廉政制度和廉政监督的支撑,任何廉政制度的形成都离不开廉政文化基础,而任何廉政制度的贯彻落实都离不开有效的民主监督。真正民主的监督的主体必须包括专门的监督机构和社会上广大的群众,包括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人群。但监督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受廉政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监督者的廉政文化素养。素养高,对腐败和不廉洁行为会自觉抵制,并乐于接受群众的监督;二是监督者的廉政文化素养。素养高,监督的能力和意识就强,知道为什么监督、如何监督,使监督到位。

三、廉政文化是增强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重要基础

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党的执政能力主要通过政治力和经济力表现出来。政治上清正廉明、执政有力,经济上科学发展、国强民富,是民心所向、人民信赖的重要条件。廉政文化建设在造就和维护这两个条件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廉政文化是增强政治力的重要手段。廉政文化建设通过推动政通人和、清正廉明的执政氛围的形成,提高党的政治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增强党性,保持党的先进性,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的土壤和条件,消除党和人民群众的隔阂,赢得群众的拥护,增强党在政治上的领导力和号召力。历史的经验教训充分说明,执政党的执政基础最容易被自身的腐败所削弱,执政能力最容易因腐败而降低,执政地位最容易因腐败而动摇。因为腐败从本质上说,就是把执政党推向人民的对立面,就是割裂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所以,必须努力坚持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宣传教育,增强党员领导干部对腐败的免疫力,自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社会和谐。

廉政文化是增强经济力的重要手段。作为一个执政党,必须使多数党员及其领导干部清正廉洁、克己奉公,才可能具备强大的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具备强大的经济力。廉政文化建设能提高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境界,自觉抵御和消除经济腐败,努力谋求经济的健康发展。首先,廉政文化具有规范党员领导干部按经济规律办事、维护公平竞争原则的功能。经济腐败行为是违背经济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相背离,它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削弱国家的经济基础。如果党员领导干部自觉按经济规律办事,腐败将会大大减少。其次,廉政文化具有促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自觉捍卫国家的经济发展成果,并敢于同侵吞国家经济成果的腐败现象作不妥协斗争的功能。再次,廉政文化具有促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自觉抵制经济决策的独断行为,确保经济决策民主和科学的功能。腐败分子为满足私欲,极易独断决策,人为造成国家资财的巨大浪费,给经济发展带来许多后遗症。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倡导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宣传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观,增强党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有利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保障经济健康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打牢经济基础。  

四、廉政文化是树立优良党风及和谐社会新风的重要保证

腐败现象有其思想文化因由。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一些消极腐败因素,成为一些人搞腐败的思想因素,如推崇个人利益至上、人治理念、特权思想、等级观念等等。这是与树立良好的党风及和谐社会新风的要求相违背的。

廉政文化作为先进的文化形态,反映了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廉政文化建设,就是要用先进的文化消除各种腐败文化的不良影响。首先,促进建设良好党风是廉政文化的重任之一。搞好党风首先要端正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古人云:“吏能为善,则民必能为善,故民之不善,吏之罪也。”邓小平同志说:“为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其次,建设良好党风对树立和谐社会新风具有引领作用。党风影响民风,党风正则民风淳。只要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严于律己、清正廉明,必然能从根本上给广大群众以好的影响和正确的导向。如此,群众就有了主心骨,社会就有了凝聚力和亲和力,就会形成一个党群、干群关系融洽、社会和谐安定的良好局面。

世界上的执政党的执政规律表明:党执政的时间越长,越要加强自身建设;反腐败斗争是长期的,党的自身建设也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廉政文化建设正是因为适合了这一规律而被推到了历史发展的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