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时间:2025-08-23 11:08:00 阅读次数:122次
处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时暑气渐消,但“秋老虎”仍有余威,昼夜温差渐显,养生需顺应天地阳气收敛之序,着重做好“三护”,并遵循“四宜”之道。
处暑养生“三护”
《黄帝内经》有言:“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经历盛夏昼长夜短的消耗,人体阳气渐收,易生疲乏。此时需调整作息,早睡以敛阳,每晚尽量亥时(21-23点)入睡,比夏季增加1小时睡眠;早起以舒肺,清晨7点前起床,配合晨光舒展气机。午后若感困倦,可效仿古人“夏三月……夜卧早起”的延续,小憩30分钟,以解“秋乏”之困。
处暑后“燥气当令”,《饮膳正要》强调:“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燥邪易伤肺津,饮食需以滋阴润燥为主:宜食银耳、百合、梨等“润品”,如《本草纲目》记载梨“润肺凉心,消痰降火”;忌辛辣刺激,如辣椒、花椒等,以防助燥伤阴。每日饮水需少量多次,辅以蜂蜜水、麦冬茶,可养阴生津。
处暑气温下降且雨水渐多,霉菌易滋生,加之夏季空调久闭,室内湿气郁积。此时应每日开窗通风3次,每次30分钟以上,让空气流通以散湿;衣物被褥需常晾晒,借助秋日阳光“除湿杀菌”。
处暑养生“四宜”
处暑虽凉未寒,可适度“秋冻”增强抗寒能力,但需注意:着装以“微凉无寒”为度,避免骤添厚衣;重点护住脐部,《难经》言“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命也”,露脐易致寒邪入脾胃,女性尤其需避之。昼夜温差大时,随身备薄外套,及时增减。
遵循“燥者润之”原则,饮食可参考:主食加玉米、山药,《本草纲目》称山药“益肾气,健脾胃”;辅食添莲子、百合,搭配鸡蛋、瘦肉补充蛋白;水果选葡萄、柚子,蔬菜吃西红柿、冬瓜,皆能生津润燥。忌过量食用油炸、烧烤,以防助燥生热。
“早卧以顺阳,早起以舒肺”,处暑后需:亥时前入睡,子时(23-1点)进入深眠,助肝血修复;晨起后开窗换气,让清新空气入肺,疏泄郁气;夜间盖薄被护腹,避免“夜寒侵脾”引发腹痛。
“秋宜收敛,勿妄耗散”,运动需“适度平缓”:可选慢跑、太极、登山,避开正午高温,以早晚为宜;运动前做好热身,防受凉伤筋;久坐后多伸懒腰,民间养生歌诀有云“劝君常把懒腰伸”,缓解秋乏立竿见影。
处暑养生,以“收敛”为纲,“三护”避邪,“四宜”调身,再参古籍智慧,便能顺应秋气,为秋冬安康打下根基。正如《黄帝内经》所嘱:“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便是好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