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时间:2024-09-09 20:25:00 阅读次数:207次
我国逐渐步入秋冬季节,多地降雨,一场秋雨一场凉,气温也随之降低,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流速度减慢,特别是本身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多数伴有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特别是气温陡降会导致动脉痉挛,造成心梗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心梗在过去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种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的疾病,但近些年,它越来越“偏爱”年轻人,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上升明显,工作中我们发现30岁左右就因心梗,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年轻人增加明显,甚至有些人来不及抢救,发生猝死,酿成悲剧。
研究显示,虽然我国心梗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岁左右,但却以35岁至44岁为主,男性占绝大多数。《中国45岁以下年轻冠心病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特点研究》提示,近六年间,中国早发心梗发生率以每年超过15%的速度递增。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07-2009年,我国25岁以上人群的心梗发病率逐年上升,特别是35-44岁人群上升幅度最大,三年中增加了31.8%。死亡率同样如此,一项流行病学研究证实,1984-1999年,北京市35-44岁心梗的死亡率增加了154%。国家卫健委数据则显示,30~、35~、40~、45~年龄段的急性心梗死亡率,与2012年相比,2021年均有大幅增加。不止是中国,在欧美等国家,中青年人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同样呈上升趋势,不仅给个人,更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值得关注。
心梗是由于冠状动脉突然被血栓堵塞,血液不能流入心肌而引起的一种缺血性疾病。它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致死率高及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为什么心梗越来越年轻化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1.长期熬夜 当代年轻人,熬夜非常普遍,工作、玩游戏、刷视频、泡吧等等,会熬夜至凌晨两三点,甚至通宵达旦,昼伏夜行。 研究显示,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天,心梗发生率明显增高。熬夜、睡眠不足会使体内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分泌增加,导致情绪不稳、精神紧张、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增加心脏的负担,损伤血管内皮,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长期睡眠不足也会导致代谢功能障碍,致使血糖、血脂等代谢异常,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睡眠不足还会影响免疫系统,使得身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进而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吸烟饮酒 年轻人吸烟、饮酒也相当普遍,香烟中的尼古丁、烟碱、一氧化碳等化学物质以会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损伤血管内皮,同样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增加心梗的风险。而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长期饮酒对人体各种组织细胞均有损害,可引起中枢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易引发心梗。 研究表明,18~44岁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戒烟可降低72.7%的风险,戒酒则为27.4%。 3.缺乏运动和肥胖 许多年轻人工作中久坐不动,业余时间运动又少,而缺乏运动会导致血管内血流速度减慢,形成血栓,造成血管堵塞,增加心梗风险。 2007年中国居民归因于缺乏运动的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癌症和2型糖尿病比例分别为12.3%、15.7%、8.5%、11.3%和13.5%,且缺乏运动导致的肥胖还可进一步加重这些风险。 2019年中国居民归因于肥胖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比例为11.98%,另有数据分析发现,在BMI≥23kg/m²的青中年人群中,从成年开始到中年,体重每增加5公斤,未来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增加20%以上。 4.高盐、高糖、高脂饮食 年轻人更喜爱吃一些高盐、高糖、高脂的食物和饮品,如腊肉、辣条、奶茶、蛋糕、炸鸡等等。长期较多的钠、糖及脂肪摄入,会引起血压、血糖、血脂、尿酸的增高,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增加心梗的风险,这些饮食还会导致肥胖,进一步增加罹患风险。 心血管疾病的年轻化趋势已经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在大力推广“健康中国行”活动,年轻人也应尽早培养健康的生活及饮食习惯,戒烟限酒,营养均衡,补充优质蛋白质,保持食物多样化,清淡饮食,多食用新鲜的瓜果蔬菜,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注重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适当运动,劳逸结合,控制体重。若患者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应该遵医嘱按时服药,培养依从性,终身用药,不要擅自停药。 总而言之,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吃好睡好,健康生活,我们一起改掉坏习惯,从今天开始!
如有需要,请联系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心脏大血管外科
联系电话:0373-3029067
声明: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部分文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