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时间:2024-01-13 21:25:00 阅读次数:558次
72岁的王大爷因为不慎摔伤导致右腿骨折,在医院做了手术之后回到病房疼得满头大汗、甚至无法入眠,当护士问他有什么不舒服的时候他强忍着疼痛说:“不要紧,手术切口疼是小事,忍忍就好了”,结果疼得越来越重,不光无法安静休息和进食,甚至出现了血压升高和情绪烦躁,最后在麻醉医生的劝说下使用了镇痛泵药物止痛,神奇的一幕发生了:王大爷瞬间就不觉的疼了,食欲睡眠好了,血压也平稳了,甚至手术的右腿也能在床上进行康复锻炼了。
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对病人进行麻醉镇痛,使病人安静平稳地渡过整个手术过程。手术完毕回病房后发生的一种主观上十分不愉快的疼痛叫做术后疼痛,可使病人产生焦虑、恐惧的情绪,严重时导致血压升高、烦躁不安,影响手术效果,甚至诱发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术后疼痛一般在术后24小时内最为严重,之后慢慢缓解。
不同部位的手术导致不同的疼痛体验,
那么术后为什么会出现疼痛呢?
当术后出现疼痛的时候是积极止痛还是尽量忍耐呢?
早期人们常常把“手术”和“疼痛”划等号,“做了手术哪有不疼的”等观念盛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疼痛发生时会兴奋交感神经,增加人体氧气的消耗,不利于手术区组织的修复;同时对心脑血管系统、呼吸、泌尿、胃肠道等多个器官都有不良影响。
那么术后疼痛对我们人体有什么危害吗?
研究表明不重视术后疼痛后患无穷。在心脑血管方面,疼痛使病人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尤其是患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老年人,引发心肌缺血、脑中风、应激性高血糖等新的问题;有些做了胸部手术的病人术后因害怕疼痛不愿咳嗽和深呼吸,出现排痰不利,诱发肺炎和肺不张,严重的出现缺氧等重症问题;此外诸如因疼痛不愿下床活动导致胃肠胀气、尿潴留、静脉血栓等多种问题,最终出现手术切口愈合迟缓,甚至手术失败。
术后镇痛对人体有哪些益处呢?
首先恰当的术后镇痛可使病人早点下床活动进行康复锻炼,降低了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风险,其次减少了脑中风、高血压危象、心肌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缓解了病人焦虑和恐惧的心理,改善了病人的睡眠和食欲,促进了切口的愈合,减少病人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花费,尤其对于老年病人益处更多。
常用的术后镇痛方法有哪些?
目前术后镇痛方法主要是药物镇痛,途径多种多样:口服、肌肉注射、硬膜外镇痛和静脉镇痛,而后两者是目前最常用的方式。麻醉医生会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选择个体化镇痛,这些镇痛方法都是安全和有效的。近年来镇痛泵的应用更是给术后病人带来了福音,应用最多的术后镇痛方式是“患者自控镇痛”,使用具备安全控制系统的多功能微电脑输液泵,由麻醉医生提前设定给药剂量,病人可按照自身镇痛需求,按压给药按扭自行给药,达到镇痛治疗的个体化需要,在减少药物副作用的同时,优化了镇痛效果,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既然术后镇痛效果那么好,
人们为何谈“麻”色变呢?
人们对术后镇痛有哪些误区?
首先麻醉药物种类繁多,麻醉医生会根据病情和手术方式寻找不同发药物组合及使用浓度,提高镇痛效果的同时降低每种药物的剂量,这样可以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其次术后疼痛一般持续1-3天,而术后镇痛选择的药物都是低浓度且短效的,短期使用导致成瘾的可能性不大。
如前所述,镇痛药物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改善病人的睡眠和食欲,促进病人早期康复训练,使伤口愈合,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现代医学认为疼痛和呼吸、心跳、血压、体温一起是生命体征之一,“不痛”像呼吸一样是病人的权利,忍受疼痛是错误的观念,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应用于临床并造福于人类,目前的术后镇痛技术和理念已非常成熟,而且取得很好的效果,人们不再谈“术”思“痛”❗
声明: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部分文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