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3-3029114

【科普】别等“喊疼”才想起检查!不痛的结石更危险

添加时间:2025-09-09 08:12:00 阅读次数:109次

35岁的陈先生拿到诊断书时,手抑制不住地发抖。报告上“左肾重度积水、左肾多发结石”的字眼,像重锤砸在他心上——他明明从来没疼过,怎么肾脏就“多发结石”了?


微信图片_2025-09-09_081234_260.jpg


一颗结石,三年悄无声息的侵蚀


事情要从三年前说起。当时单位体检,陈先生查出左肾有颗0.8厘米的结石。“医生说多喝水可能排出去,我也没觉得疼,就没当回事。”他回忆道。那之后,他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日常:长期久坐,渴了才喝半杯水,偶尔加班到凌晨。

直到上个月,因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CT显示,当年那颗小结石已经长到2.3厘米,像个塞子死死堵住了输尿管入口。左肾里的尿液排不出去,积成了一个“水囊”,原本饱满的肾实质被压得只剩一层薄皮,功能严重受损。

2.png


“疼痛其实是身体的警报,可这颗结石太‘狡猾’了。”医生解释:结石长期固定在一个位置,没有摩擦尿路黏膜,自然不会引发绞痛,但它持续造成的梗阻,就像给肾脏套上了慢慢收紧的枷锁,长期无法解除,必将对肾脏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为什么无痛结石更危险?


临床数据显示,约30%的尿路结石患者全程无症状,但其中20%会在5年内出现严重并发症。这背后藏着两个关键原因:

其一,疼痛多因结石移动刺激黏膜引发,而静止的结石更易形成长期梗阻。就像陈先生的结石,固定在狭窄处不动,反而让肾脏在“无痛”中逐渐被积水摧毁。

其二,人体对慢性损伤的耐受性极强。肾脏功能丧失30%以内时,身体几乎没有感觉;等到出现乏力、水肿等症状,往往已丧失70%以上功能,且不可逆转。



 别等“喊疼”才想起检查


其实,对付无痛结石,主动筛查比等待疼痛更有效:

每年一次泌尿系B超,能发现0.6厘米以上的结石,花费不到百元;

曾患结石者,即使已排出,也建议每一年复查一次,因为尿路结石5年复发率高达50%。


更重要的是改变生活习惯:每天喝够2000毫升水(约4瓶矿泉水),保持尿量充足;久坐族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避免尿液浓缩;少吃高草酸(如菠菜)、高嘌呤(如动物内脏)食物,从源头减少结石形成。



wechat_2025-09-09_081703_25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