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时间:2025-10-24 10:48:00 阅读次数:153次
在医院重症监护室(ICU )里,患者被软绷带或约束带固定在床栏的场景,常让首次见到的家属震惊,不解甚至愤怒:“为何绑住亲人?他多难受!”但这 “捆绑” 并非惩罚,而是 “保护性约束”,是不得已的临时保护手段。

保护性约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保护性治疗手段。当患者出现躁动、谵妄、意识不清等情况下,可能危及自身或他人安全时,经过医护人员专业评估后,采取的一种临时性的身体约束方法。其唯一目的是保护患者生命,保障治疗顺利进行。
为什么ICU患者需要被“保护”?
在ICU救治的患者可能伴有呼吸衰竭、严重感染、脑功能障碍等,诊治期间身上通常插满了各种维持生命的管道,如气管插管(帮助呼吸)、深静脉导管(输注救命药物)、胃管(输送营养)、尿管等。由于疾病、代谢紊乱、环境陌生、睡眠剥夺等原因,高达80%的ICU患者可能出现谵妄,表现为严重的躁动、幻觉、妄想和定向力障碍。在这样的状态下,一个无意识的拉扯动作,可能导致严重后果。这些行为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当患者处于这种“不自知”的危险中时,“约束”就成了守护他们生命的最后一道物理防线。

在规范的医疗实践中,保护性约束是一套严谨、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流程。约束前医护人员严格评估指征,绝不会随意约束。只有在评估患者确实存在上述安全风险,且尝试过语言安抚、家属陪伴、环境调整、药物镇静等非约束措施无效后,才会考虑。约束前医生会第一时间告知家属,解释约束的必要性、风险和益处,在获得家属的理解和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才会实施。约束时会选择专业的软质约束带,内部有柔软的海绵衬垫,宽度和强度都经过专门设计,以最大程度减少皮肤损伤和不适感。护士会每15-30分钟巡视一次,检查约束部位的皮肤颜色、温度、有无肿胀,调整松紧度,并进行皮肤护理。同时,我们从未停止寻找可以解除约束的时机。一旦患者意识转清、躁动缓解、病情稳定、生命管线拔除,医护人员就会帮助患者解除约束。
面对亲人被约束,心里一定非常难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至关重要,亲人的声音和抚摸是最好的镇静剂。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家属可以坐在床边,握着患者的手,用熟悉的声音和他说话,这能极大地缓解患者的恐惧和躁动。同时如果发现约束过紧、患者不适、皮肤有异常,请立即告诉护理人员。
在ICU这个守护生命的最后堡垒里,每一个决定都重若千钧。“保护性约束”这个看似冷酷的名词背后,凝结的是对生命最深的敬畏与最重的责任。它是一时之“缚”,更是为了长久之“安”。医护最大的欣慰,就是看到患者病情稳定,成功解除约束,并最终康复走出ICU。那一刻,所有的努力与艰辛,都化为了生命新生的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