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时间:2023-10-27 20:25:00 阅读次数:267次
2023年10月29日是第18个世界卒中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卒中识别早,救治效果好!”,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由于其发病率、死亡和致残率均很高,身体的残障不仅严重影响了个人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掌握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一级预防知识,远离脑卒中从自身做起,从我们日常生活习惯做起,健康生活每一天!
什么是脑血管病一级预防? 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是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筛查及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者推迟发生的目的。 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主要是控制危险因素。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和可干预危险因素,针对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可预防90%的脑卒中。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种族、遗传,虽然这些因素无法干预,但可以帮助评估个体罹患脑卒中的风险。 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压越高脑卒中发病风险越高,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发生发展的核心环节。 高血压的防治措施:定期监测血压,限制食盐的摄入量,减少膳食的脂肪含量,减轻体重,进行适当体育锻炼,戒烟,减少饮酒,保持乐观心态和提高应激能力及长期坚持口服降压药物治疗。 一般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同时应根据患者年龄、基础血压、平时用药及可耐受性进行个体化调整。 心脏病 心房颤动、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均为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其中心房颤动(包括阵发性房颤)最为重要,常引起脑栓塞,预防措施需应根据房颤患者危险因素分层、出血风险、经济条件以及是否有条件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进行个体化抗栓治疗,如抗凝(华法林,或者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剂)或抗血小板(阿司匹林等)治疗。 糖尿病 高血糖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的1.8-6倍,且糖尿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肥胖、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等发生率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人群。 对一般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0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10.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以下,同时应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对糖尿病患者要进行健康宣教,合理饮食,进行适当体育锻炼,选择规范的降糖治疗。 血脂异常 高胆固醇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防治血脂异常应强调以控制饮食及体育锻炼为主,辅以药物治疗,如他汀类药物。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者应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复查血脂。 戒烟 烟草中含有尼古丁可以使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及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等。吸烟是缺血性脑卒中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确切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吸烟者应该戒烟,所有人都应避免被动吸烟,同时加强宣传教育。 限酒 许多研究表明,饮酒量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呈一种J型关系,少量饮酒降低缺血性卒中风险,而过量饮酒则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饮酒量和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呈线性关系,饮酒量越大风险越高。 因此应加强科学宣传教育,积极劝导有饮酒习惯的人适度饮酒,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应超过25g,女性减半。对于不饮酒者不提倡采用少量饮酒的方式预防缺血性卒中。 肥胖 目前认为男性腰围大于臀围和女性体重指数(BMI)增高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和超重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合理的饮食,适当减轻体重。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及颈部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研究表明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 因此对于存在以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患者,应该积极筛查并控制其他卒中危险因素;对于存在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的患者选择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治疗;对于重度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可以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使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2-3倍。对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者,应用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联合治疗可以降低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 适度的体育锻炼和合理膳食 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心脏功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微循环起到预防脑卒中的作用。饮食种类多样化,多吃蔬菜水果。减少钠摄入量,推荐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6g。每日总脂肪摄入量应低于总热量的30%。 如有需要请联系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二病区病房:0373-3029920 神经内科二病区门诊:0373-3029505 供 稿:神经内科二病区 裴科阳 审 核:神经内科二病区 张军艳 美 编:张恩祺 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PAR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