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3-3029114

【科普】夜间大喊大叫,警惕帕金森病

添加时间:2024-04-03 21:25:00 阅读次数:245次

临床上,许多患者在确诊帕金森病之前的很多年,夜间睡眠时经常出现大喊大叫、拳打脚踢、噩梦、争吵、尖叫、歌唱甚至跌落床下等,以上表现,实际上是帕金森病前驱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预警信号——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REM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如果早一点注意到这些预警信号,就可以更早地发现帕金森病。

1.png


01

什么是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


正常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两个阶段。在快速眼动睡眠(REM)期,我们会做梦,眼睛不停地快速转动,肌肉张力也会消失。RBD是一种以REM睡眠期间伴随梦境及肢体活动为特征的睡眠疾病,发作时的暴力行为可能给自身和同床者造成伤害或影响睡眠质量。其特点就是肌肉张力不消失,出现释梦行为或称梦境扮演行为。简单来说,就是梦中出现什么行为,现实就跟着做什么动作。同时梦境内容常是暴力、不愉快,且情景激烈(例如遭遇追杀、和人吵架打架、怪物袭击等)。

据统计,RBD通常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群,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0.4%-0.5%,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0.3%~1.15%,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7%-8%。RBD患者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为2:1-5:1,女性发病及诊断年龄可能均晚于男性。


02

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是帕金森病前驱期最强烈的预警信号


有研究证实,约22.2%~60.0%的帕金森病患者合并RBD,可出现在帕金森病运动症状之前,RBD是帕金森病运动前驱期的重要生物学表型,可比帕金森病早5-10年出现。

1996年,美国医生申克首先报道了RBD的随访结果,38%的患者在出现RBD后,经过13年时间发展为帕金森病。

2010年,克拉森医生等人对27名RBD患者进行了长达15年的随访,13人发展为帕金森病,阳性预测值为48%。

2015年,国际运动障碍协会发布了帕金森病前驱期研究诊断标准,有RBD等帕金森病前驱期的患者,约有60%会转化成为帕金森病。


03

出现上述症状应该怎么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高度关注老年人的睡眠状况,特别是发现老年人有夜间坠床及肢体损伤现象,要询问是否有噩梦发生。RBD临床症状中的伤害性行为可高达30%-81%,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及生存质量,其中以体表淤斑、撕裂伤、骨折的发生频率最高。为伴有伤害性行为的RBD患者提供相对安全的睡眠环境,推荐的方法包括在地板上放置床垫、将家具的边角用软物包裹、对玻璃窗进行安全性保护、睡前移去潜在的危险物品,如利器、玻璃、水杯水壶等。此外,建议患者的同床者与患者分室居住,直到患者RBD症状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RBD患者需规律作息时间,避免有精神兴奋作用药物的使用和酒精的刺激。

2.png






温馨提醒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在经历类似的问题,建议尽快咨询专科医生,以获得个性化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如有需要,请联系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三病区

地址:内科楼17楼

科室电话:0373-3029556


屏幕截图_4-3-2025_111441_mp.weixin.qq.com.png

声明: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部分文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