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时间:2023-12-21 21:50:00 阅读次数:458次
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疾病,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 27.5%,患病人数估计为2.45亿。其中18~44 岁、45~59 岁和 60 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 13.3%、37.8%和 59.2%,调查中发现中青年患高血压数量不容小觑,而这类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普遍低于老年人。大量研究显示中青年高血压患者,他们的长期心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及死亡风险较老年人更高,需要积极治疗。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 3 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SBP)≥140mmHg 和(或)舒张压 (DBP)≥90mm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 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近年动态血压监测、家庭自测血压也逐渐被应用到高血压的诊断中。 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分级时,以较高的级别作为标准。 主要分为遗传(40%)和环境因素(60%)。父母高血压,子女发病率自然高。环境因素包括不合理膳食,如高钠、低钾、高油高脂肪膳食;超重和肥胖;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精神紧张、压力大;不规律作息,如熬夜。一系列环境因素增加的患高血压的风险。 针对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对于2级及2级以上的高血压,或联用3种或3种以上降压药物,血压未降到140/90mmHg以下,建议到医院筛查有无继发性高血压,例如肾脏疾病、肾动脉狭窄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主动脉缩窄、甲亢、库欣综合征等疾病可引起继发性血压升高。继发性高血压患者通过治疗原发病可以治愈高血压,或减少高血压用药,提高高血压控制率。其它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善及药物来控制血压。 1.对于二级和二级以上的高血压;或存在靶器官损害,如左心室肥厚、颈动脉粥样硬化、微量白蛋白尿、血肌酐轻度升高等;存在并发症或合并症,如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病,冠心病、心衰等心脏疾病,肾脏疾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或闭塞等外周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视网膜病变;这类患者应立即开始降压药物治疗。 2.对于1级高血压,通过1-3个月生活方式的改善,如果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继续监测,如果血压仍≥140/90mmHg,给予降压药物治疗。 3.生活方式的改善贯穿整个高血压治疗过程,适用于所有高血压病人,生活方式的改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减少钠盐,补充钾盐: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逐步降至 5g 以下,多吃含膳食纤维丰富的新鲜蔬菜水果可以补充钾盐,且深色蔬菜要占到总蔬菜量的一半以上,蔬菜和水果不能相互替代。 ②清淡饮食、减少脂肪摄入:少吃含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食用油的每日摄入量<20g。 ③增加运动,减轻体重:体质指数(BMI)在 18.5~23.9kg/m2;男性腰围 <85cm,女性腰围<80cm。建议所有超重和肥胖高血压患者减重。建议除日常活动外,应有每周 4~7 天、每天累计 30~60 分钟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例如快走、慢跑、游泳、瑜伽、太极拳等。 ④补充叶酸:对于血同型半胱氨酸高的患者,可适当补充叶酸。 ⑤戒烟限酒、减轻精神压力:戒烟可降低心血管 疾病风险,强烈建议高血压患者戒烟,避免被动吸烟。少量饮酒也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过量饮酒显著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且其风险随着饮酒量的增加而增加。建议高血压患者不饮酒,饮酒者尽量戒酒。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⑥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 4.常用降压药物: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均为高血压患者一线用药。中青年患者优选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例如硝苯地平缓释片、氨氯地平片、拉西地平片、贝那普利、培哚普利、奥美沙坦、缬沙坦、氯沙坦、坎地沙坦、替米沙坦、阿利沙坦等。 目前为止还没有方法可以治愈高血压,因为高血压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容易被中青年患者忽视,建议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定期监测血压,了解血压数值及达标状态,坚持长期治疗和自我管理,不随意停药,定期医院随诊。 如有需要,请联系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冠心病重症监护室 联系电话:0373-3029135 声明: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部分文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