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3-3029114

【科普】带您了解帕金森病

添加时间:2023-12-08 22:50:00 阅读次数:262次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又称震颤麻痹,是由英国医生James Parkinson在1817年最先详细报道,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我国65岁以上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7%。到2030年,我国将有帕金森病患者约500万人。目前,帕金森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第三杀手”。

1.png

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帕金森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神经系统老化及多因素交互作用有关。

2.png

病理及生化改变

1.基本病变:主要有两大病理特征,其一是黑质致密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其二是在残留的神经元胞质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即路易小体。

2.生化改变:正常状态下,纹状体中多巴胺与乙酰胆碱两大递质系统的功能相互拮抗,两者之间的平衡对基底核运动功能起着重要调节作用。而帕金森病患者,纹状体多巴胺水平显著降低,造成乙酰胆碱系统功能相对亢进。纹状体多巴胺递质水平显著降低,降至70%~80%以上时则出现临床症状。

3.png

临床表现
通常隐匿起病,缓慢进展。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

4.png

1. 运动症状:可以用“抖、慢、僵、倒”四个字来形容。

抖:是指静止性震颤,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安静时出现,活动时停止,睡眠时消失,常从一侧的手或者脚开始,然后再发展到另外一侧,晚期可波及下颌、唇等。

慢:是指运动迟缓,很多帕金森病人日常生活中会出现洗脸、刷牙、穿衣、梳头等动作缓慢,扣扣子、包饺子、穿袜子、系鞋带很费劲,走路明显变慢,部分患者会发现写字越写越小,说话声音变小,面部表情减少,像带了一副面具,俗称“面具脸”。

倒:是指姿势与步态障碍,早期表现为上肢摆动减小或消失、下肢拖曳,到了中晚期,会出现屈曲体姿、小碎步、启动困难、冻结步态、前冲步态、慌张步态等。

2.非运动症状:包括焦虑、抑郁、痴呆、幻觉等精神症状,易醒、多梦、白天睡眠过多等睡眠障碍,便秘、流涎、多汗、尿频尿急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以及嗅觉减退、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

5.png





治疗

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肉毒毒素治疗、康复与运动疗法、心理干预、照料护理、人工智能及移动技术等。药物治疗作为首选,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则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手段。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无论药物或手术,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因此,治疗不仅立足当前,而且需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应遵循一般原则,也应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特点和疾病严重度、有无认知障碍、发病年龄、就业状况、有无共病、药物可能的副作用、患者的意愿、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


最后提醒大家,帕金森病治疗的个体差异很大,确诊帕金森病后,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定期随诊,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如有需要,请联系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一病区

联系电话:0373-3029483

屏幕截图_6-3-2025_101144_mp.weixin.qq.com.png


声明: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部分文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