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3-3029114

【科普】输血有指征 你我需知道

添加时间:2024-11-07 21:50:00 阅读次数:331次

我们常在体检或外伤出血后发现贫血,但并不是都需要输血治疗。那什么情况下才需要通过输血来治疗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png

第一,看一下血液循环与再生。

正常情况下血液占体重的7%左右,大约有4000多毫升。失血、造血功能减退、铁及维生素缺乏等原因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贫血。人体每天都会有一定数量的血细胞衰老死亡,同时也有新鲜血液补充。一般情况下,约有25%的血液在体内“备而不用”,只有特殊情况下才被释放出来参与血液循环。血液的再生源自骨髓造血干细胞,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都会造成正常的血液再生不良。此时,需要借助促造血的药物进行治疗,病情严重时需要借助输血给予支持以缓解不适的症状。另外,血液再生的过程需要人体不断提供造血的原料,如铁、叶酸及维生素B12等,当慢性失血或胃肠道疾病引起造血原料缺乏时,同样会影响血液的再生。因此,想要确保血液的正常再生,需要先明确造血不良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我们应参考临床症状、血红蛋白(Hb)水平、心肺功能、组织氧供与氧耗等因素来制定输血策略,根据具体目的进行输血。

1.在改善组织供氧情况下输血

2000年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输血指南中,是以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作为输注红细胞的指标。提高血红蛋白浓度对血氧含量的改善作用最为明显。故临床上指导输血的指标为即时的血红蛋白浓度(Hb)或红细胞压积(Hct)。据报道:贫血并不会增加外科手术术后感染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不延长恢复时间;围术期并发症率及死亡率也并不增加;Hb极限低值与器官特性、功能状态、病变情况、年龄等因素有关。 在Hb的极限低值以上,高的血红蛋白浓度并不与好的预后相关。当然,对输血指征的确立并不能单一地参照Hb或Hct的数值,应对患者的情况综合评定后才加以确认。

一般情况下,Hb>100g/L则不必输;当Hb<60g/L(急性贫血)应输注红细胞;当Hb在60~100g/L时,应根据患者情况包括:心血管功能、年龄、动脉血氧合情况、混合静脉血氧分压、心排血量和血容量以及外科因素,来预测氧合不良的危险程度,不同器官对氧供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故在Hb或Hct降低时则可以造成机体氧供不足。如心肺疾病等患者通过增加血液中红细胞数量代偿维持氧供。

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红细胞输注指征:

Hb>100g/L,不推荐输注,特殊情况(如心肺功能重度障碍等患者)由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输注。

80g/L~100g/L一般不需要输注,特殊情况可考虑输注。如术后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重型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患者术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等。

70g/L~80g/L综合评估各项因素后可考虑输注。 如术后,心血管疾病等。

<70g/L考虑输注,如重症监护等。

<60g/L推荐输注,无症状的慢性贫血患者宜采取其他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等。

注:高海拔地区及婴幼儿患者可依据病情适当提高Hb阈值。

活动性出血患者由临床医生根据出血情况及止血效果决定是否输注红细胞。 

患者未出现活动性出血时,红细胞使用剂量根据病情和预期Hb水平而定。

输注1U红细胞可使Hb水平提高约5g(或使Hct提高约1.5%)。

婴幼儿每次输注10mL/kg~15mL/kg,Hb水平提高20g~30g。

外伤患者由于创面出血过多极容易导致发生失血性休克,因此需要紧急输血。  红细胞输注剂量取决于失血量、失血速度及组织缺氧情况。

2.在维护机体的凝血机制情况下输血

先天性或获得性因素造成的出凝血功能障碍需要输血治疗。主要血液成分有: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血液制品。

下列情况需要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或其他相关血液制品来改善凝血功能:

A.大量输血而伴有出血倾向者,APTT延长1.5倍以上;

B.凝血因子缺乏伴有出血者;

C.肝功能衰竭伴出血者;

D.血友病;

E. DIC纤维蛋白原含量小于1g/L,且明显出血倾向;

预防或治疗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而引起的出血或出血倾向时,亦输注单采血小板。单采血小板是采用血细胞分离机从单个献血者循环血液中采集,纯度高,血小板含量>2.5x1011个/治疗剂量,与混合浓缩血小板相比,可降低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率。

血小板输注指征:

血小板计数≤100x109/L  适用于神经外科、眼科手术或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凝血指标异常,并伴随大量微血管出血。

<80x109/L适用于椎管内麻醉。

<50x109/L适用于急性失血或有创操作(择期诊断性腰椎穿刺和非神经轴索手术等)。

<20x109/L适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病情不稳定(如伴有发热或感染等)的非出血患者。

≤10x109/L适用于病情稳定的非出血患者,预防自发性出血。

3.在维持有效容量负荷情况下输血

输血可以提高容量负荷,但就目前而言,输血并非提高容量负荷的首要措施,改善容量负荷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随着科技的进步,扩容效力强、维持时间长的人工胶体液不断出现,如明胶溶液,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溶液等应作为扩容的首选。但某些特殊情况,如严重的烧伤、创伤、浆膜炎症、消化道瘘重症感染等,在体液丢失的同时,还伴有大量的蛋白外渗,对于这类患者除补充足够的功能性细胞外液外,还须通过输注白蛋白或血浆来维持血管内容量,维持正常的胶体渗透压来保证血管内外的体液平衡。

2.png

第三,关注两个重要注意事项

1.输血是门技术活 不同的人输不同的血

我们通常听到的输血,指的是输注悬浮红细胞,但有时患者缺少的可能是血液里的其他成分,比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就需要通过输注单采血小板,冰冻血浆或者凝血因子来纠正异常指标。这就是临床上常规采用的输血方式--成分输血,这样既能满足不同患者的救治需求,又能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此外,除了从血库调用其他人无偿献血得来的血液成分以外,我们也可以通过提前采集自身的血液保存起来,待需要时再回输给自己,这就是自体输血。自己的血输给自己,不仅减少了传染病在输血过程中的传播,也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这种方式常常用于血常规正常,但是需要进行大型手术的患者。

2.非必要不输血,输血有风险,用血需谨慎!

必要的输血是改善失血或贫血症状,维持生命的有效治疗手段,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有些失血量大或长期造血不良的患者,需要反复输血,而频繁地输注血制品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首先,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酸碱性为7.35~7.45,而血液在保存过程中,酸碱度逐渐改变,常规的库存血呈酸性。当大量输入库血时,可能导致机体酸中毒。  

其次,血细胞的寿命是有限的,血细胞中钾离子含量高于血浆。当血细胞逐渐衰老死亡时,这些钾离子就会释放到血浆中,大量输入患者体内,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高钾血症。血钾升高会直接影响心脏的收缩和传导功能,增加肾脏的排泄负担。

再次,血液的采集、运输及保管是一个复杂的操作过程,稍有不慎就会使血液受到污染和破坏。比如供血者筛选不严,可能导致肝炎患者、艾滋病患者的血液混入,使受血者感染疾病。

最后,反复输血可致受血者出现变态反应。

3.png

总之,输血治疗是把“双刃剑”,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输血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临床输血前检查可以保证输血安全性,防止严重输血反应发生,确保输血有效性和目的性。医务人员对输血指征及输血原则均能严格地把控,输血相关的风险已被最大程度降低。因此面对输血治疗的患者们无须过度恐慌,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携手治愈疾病,共创健康!


如有需要,请联系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输血科

科室电话:0373-3029817



屏幕截图_3-3-2025_111419_mp.weixin.qq.com.png

声明: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部分文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