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3-3029114

【科普】尿蛋白“+”一定是肾脏病了吗?

添加时间:2024-08-07 18:55:00 阅读次数:247次

尿常规作为体检中一个很常规的项目,作用却是不容小觑的。据最新统计,我国慢性肾脏病发病率达到8.2%,保守估计有一亿患者!其中发展到尿毒症阶段的患者就有约200万人!尿常规通过化验病人小便就能发现一些早期不易察觉的疾病,但是由于尿液化学成分复杂,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根据化验目的正确留取尿标本是很重要的。如果尿常规体检中出现尿蛋白“+-/+”,这不一定是肾脏病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蛋白尿以及影响尿蛋白的因素?

1.png

一、 什么是蛋白尿?

尿液是一种化学成分十分复杂而又很不稳定的体液,它来自血液,也来自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的组织及其分泌。正常人尿蛋白约有200多种。尿液中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时,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即称为蛋白尿。

二、 尿蛋白检测方法

1. 尿蛋白定性试验:为尿蛋白的过筛试验。

(1) 试带法:利用PH指示剂的蛋白误差原理来定性尿蛋白。尿液PH的高低可影响尿液蛋白质的定性,尿液PH增高可产生假阳性。本法快速、简便、易于标准化,适于健康普查或临床筛检。

(2) 加热乙酸法:为传统的经典方法,特异性强,干扰因素少,但敏感度较低,一般在150mg/L左右。目前临床使用较少。

(3) 磺基水杨酸法:又称磺柳酸法。操作简便、反应灵敏、结果显示快,敏感度达50mg/L,因而有一定的假阳性。被NCCLS作为干化学检查尿蛋白的参考方法,并推荐为检查尿蛋白的确证试验,也是目前实验室比较常用的确证试验。

2. 尿蛋白定量实验:检查方法有:沉淀法、比色法、比浊法、染料结合法、免疫测定法和尿蛋白电泳法等。

3. 尿蛋白检测方法的选择:对于现场快速检验,或初次就诊的门诊患者,采用试带法或磺基水杨酸法,基本可以满足健康体检和疾病初筛的需要;在疾病确诊后需要进行疗效观察或者预后判断时,则需要进行尿蛋白定量和特殊蛋白质分析。

三、 尿蛋白检测的影响因素

1. 尿液的PH:由于蛋白测定采用指示剂的蛋白误差原理,因此尿液的PH是影响测试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患者服用奎丁、奎宁丁、嘧啶等药物,或尿液中含有聚乙烯、吡咯酮、氯己定、季铵盐消毒剂等时,引起尿液呈强碱性(PH≥9.0),超过了试带的缓存能力,使干化学法出现假阳性结果;当尿液PH≤3.0时,会引起干化学法出现假阴性结果。在我们实验室的实际工作中,还需要根据每台仪器的实际分析情况进行判断。

2. 药物干扰:多种药物可使尿蛋白干化学法检查结果呈假阳性或假阴性,如青霉素、青霉素族药物,可对干化学法产生假阴性。

3. 其他:标本含生殖系统分泌物或较多细胞成分时,可引起假阳性。

4. 实验室质量控制:必须使用标准合格的尿试带条,并严格按照注意事项操作,避免被酸、碱污染,吸潮变质等情况。

四、 正确留取尿液标本,避免PH因素对尿蛋白的影响

1. 标本必须新鲜:陈旧标本可因尿CO2挥发或细菌生长使PH增高,也可因细菌和酵母菌作用,使尿中葡萄糖降解为酸和乙醇而PH减低。

2. 尿液PH易受食物影响:有检测尿常规计划时,尽量避免进食含蛋白质高的食物过多或者饥饿状态等,会使尿液PH减低;而进食过多的蔬菜、水果等含碱性物质较多的食品时,尿PH增高。

五、尿常规作为尿液的初筛试验,受影响因素较多,如果对尿常规结果有疑问,欢迎咨询医学检验科,联系电话:0373-3029846。

屏幕截图_3-3-2025_172142_mp.weixin.qq.com.png

声明: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部分文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