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3-3029114

【科普】上消化道or下消化道出血一测“便”知

添加时间:2024-06-24 20:50:00 阅读次数:307次

1.什么是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指从食管到肛门之间的消化道出血,按照出血部位分为上,中,下消化道出血。其中60-70%来自于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的急症,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胆管和胰管等疾病引起的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时红细胞在胃及肠道中被消化液破坏,必须通过便隐血试验来证实。

下消化道出血:约占消化道出血的20%,痔疮和肛裂是常见的原因。下消化道出血时显微镜下可见到多少不等的红细胞。

1.png


2.“便”识消化道出血

黑便:呈柏油样,粘稠而发亮,多见于上消化道出血。

血便:呈果酱样便、暗红色便或鲜红色便,多为中或下消化道出血。

疾病严重程度与出血量呈正相关,消化道出血>5毫升,粪便隐血实验呈阳性;消化道出血量>50毫升,即可出现黑便。黑便或血便次数增多,也可提示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3.粪便标本采集和处理

(1)采集标本时应用干净棉签选取病变成分的粪便,比如血液,粘液等。

(2)标本采集后一般应于1小时内完成检验,否则可因PH及消化酶等的影响导致有形成分被破坏分解。

(3)隐血实验应连续检查3天,选取外表及内层粪便,迅速进行检查,以免因长时间放置使隐血反应的敏感度降低。

(4)化学法隐血试验检测前3天内要禁食影响试验的食品和药物(如动物血、肉类、维生素C等)。


4.隐血实验:化学法和免疫法

隐血实验:胃肠道少量出血时,粪便外观没有明显变化,因红细胞被溶解破坏,故显微镜下也观察不到红细胞,这种肉眼及显微镜都不能看见的出血称为隐血,可通过化学法或免疫法隐血实验来证实。

化学法隐血实验:利用血红蛋白中的含铁血红素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作用,其可催化分解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氧,其因氧化能力较强,可氧化色原物而使之呈色。常用的方法有邻联甲苯胺法、联苯胺法等等。故化学法主要用于上消化道出血。

免疫法隐血实验:常用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体金法等等。血红蛋白浓度过高造成与单克隆抗体不匹配(即后带现象),可出现假阴性。故免疫法主要用于下消化道出血的检验。


5.隐血实验的临床意义

(1)消化道疾病如消化道溃疡,药物(如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吲哚美辛等)对胃黏膜的损伤、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钩虫病、结肠息肉以及消化道肿瘤等,粪便隐血试验常为阳性。

(2)消化道溃疡经治疗后粪便颜色已趋正常,但隐血实验阳性仍可持续5-7天,隐血实验转为阴性可作为判断出血完全停止的可靠指标。

(3)隐血实验可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普查的一个筛选指标,其连续检测对早期发现结肠癌、胃癌等恶性肿瘤有重要价值。


如有需要,请联系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医学检验科

科室电话:0373-3029846


屏幕截图_4-3-2025_84729_mp.weixin.qq.com.png

声明: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部分文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