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3-3029114

【科普】守护“声”命之门——谨慎“误吸”

添加时间:2023-07-04 20:50:00 阅读次数:293次

误吸小常识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老人或儿童在进食时发生呛咳,严重者误入气道引起误吸。老年人是误吸的高发人群,一旦发生误吸,甚至反复误吸,极易引发吸入性肺炎,导致病情加重、免疫力下降,甚至对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为减少以上情况的发生,让我们了解一下有关误吸的知识。

    

一、 误吸的定义及分类  

误吸是指进食或非进食时,在吞咽过程中,有数量不一的异物从喉头进入声门以下气道,异物包括:唾液、鼻咽分泌物、细菌、液体、有毒物质、食物以及胃内容物等。

1.png

依据患者的表现,分为显性误吸和隐性误吸。

显性误吸:误吸发生后,患者立刻出现刺激性呛咳、气急甚至哮喘。呼吸困难是其首发和突出表现。

隐性误吸:患者误吸当时(>1 min)不出现咳嗽等外部体征,没有刺激性呛咳、气急等症状,出现吸入性肺炎才被察觉。临床研究发现隐性误吸造成吸入性肺炎的比例更大。


二、误吸的表现和后果

进食过程嗓音改变,吞咽中或吞咽后咳嗽,呼吸时有痰鸣音或咕咕声,胸部或颈部听诊有异常呼吸音,进食后突发呼吸困难、气喘甚至紫绀。严重时,误吸会导致剧烈呛咳、肺部感染、气道梗阻、急性左心衰、急性呼吸衰竭、窒息,甚至死亡。

 

2.png

三、引起误吸的高危人群

1.吞咽功能异常的患者:年人的口腔、咽、喉与食管等部位的组织结构发生退行性改变,神经末梢感受器的反射功能迟钝,肌肉变性,咽及食管的蠕动能力减弱,且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胃排空延迟,易发生反流误吸。

2.脑神经疾病的患者:该类患者易出现咳嗽反射减弱、胃排空延迟、贲门括约肌作用减弱,容易导致咽喉部分泌物及胃内容物反流引起误吸。

3.食管病变患者:如食管失弛缓症、食管上段癌肿、食管憩室,食物下咽不能全部入胃而反流入气管,发生误吸。

4.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较多,进食到口咽部的食物或反流的胃内容物不能及时咽下或吐出而误吸气管内,阻塞呼吸道而窒息。

5.鼻饲喂养患者:留置胃管减弱了咽反射,胃管的插入使口腔分泌物增加,使食管相对关闭不全,胃内容物易反流误吸。

3.png







四、误吸的急救
1.咳嗽:神志清楚者鼓励咳嗽、咳痰,并协助拍背将误吸物排出。
2.拍背、抽吸:①在进行体位引流时,轻拍双侧肩胛间区内,自下而上促使误吸物排出;将病人置于头低45-90°的体位,使误吸物顺体位流出;③用粗导管插入咽喉部吸引气管内误吸物,同时刺激咽喉引发咳嗽反射遂将误吸物排出;④必要时应用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取出气管内误吸物。

4.png


3.冲击(海姆立克急救法) :①若病人呈仰卧位,用双手在剑突下向上用力加压;②若患者为坐位或者立位,施救者在病人身后用双手或其他硬物顶于剑突下,向上猛烈冲击,利用胸腔里的气压把误吸物排出。抢救时有条件应给予高浓度吸氧,直至缺氧状态缓解,然后留置导管持续供氧。

4.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误吸物能得到迅速清除并建立通畅有效的呼吸道。


5.png


 


五、误吸的预防

1.体位环境的选择:进食时应采取安全舒适的进食体位(坐位或者30-45度半卧位),保持进食环境安静,避免打扰,集中注意力进餐,进食时细嚼慢咽,养成好的进食习惯。

2.食物的选择:容易吞咽的食物有以下特点,密度均匀、粘性适当、不易松散、不容易残留,首选糊状食物。对于有可能存在误吸或者吞咽困难不是很严重的患者,可以通过添加凝固粉进行摄食训练。

3.评估整体情况:评估患者病情、体力、吞咽、咀嚼功能,意识状态等,根据病情选择进食途径和食物类型。

4.功能锻炼:多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加强呼吸功能训练,促进保护性生理反射的恢复,预防误吸的发生。




如有需要请联系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0373-3029654


供稿:重症医学科 杨芳

审核:重症医学科 张保全

美编:侯媛

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