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3-3029114

【科普】老年人防止跌倒,这些事情要知道

添加时间:2023-08-07 20:30:00 阅读次数:231次

老年人跌倒可能会导致软组织损伤、骨折、关节脱位等,由此长期卧床不起,引起各种并发症,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大多数情况下,老年人跌倒的发生都存在可预知的潜在风险因素。因此,应注意防范、积极地进行预防和控制。

1.png


导致老年人跌倒的常见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环境、物品因素:

地面湿滑、不平整、杂物多,影响行走;照明不足或过强,视力受影响;浴室及房间缺少扶手;轮椅、拐杖等辅助工具使用不当;衣裤过于宽大、鞋袜不合脚、鞋底不防滑等。


2.生理、心理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功能下降,如视觉减弱,骨骼肌、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等控制能力降低,导致反应迟缓、肌肉减少、肌力减弱、步态不稳、平衡功能下降;同时老年人夜尿增多、营养不良等因素使跌倒的危险明显上升。而且,如果曾经发生过跌倒事件,老人害怕再次跌倒,动作越紧张,其发生跌倒的几率反而越大。


3.疾病因素:

各种心肺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疾病导致的症状,如头晕、眩晕;肌力、平衡及步态异常;体位性低血压、认知功能受损等导致机体稳定能力受损。此外,眼科疾病、足部疾患(如鸡眼,甲沟炎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大小便失禁(需紧急和频繁的上厕所)等情况,都可能增加跌倒的风险。


4.药物因素:

很多老年人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需联合使用多种药物。一些药物通过影响人的血压、血糖、精神意识等方面而存在导致跌倒的风险。服药种类越多,跌倒风险越大。常见高跌倒风险药物,如:镇痛药、催眠药、抗惊厥药、降压利尿剂、扩血管类药物、泻药、镇静剂和抗焦虑抑郁的精神类药等。


老人和家庭照护者应注意识别生活中是否存在以上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那么,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防止跌倒发生呢?

应注意地面的防滑,尤其卫生间和厨房的地面应铺防滑垫;合理安排家具,活动范围内没有障碍物;卫生间安装扶手便于起坐;保证光线明亮,照明充足;选择合适的、防滑的鞋子,裤脚避免过于肥大;将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方便老人取用的位置,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充分便利。

2.png

日常多沟通、多陪伴,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要。饮食合理,保证营养,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坚持锻炼;可以有计划的进行有氧耐力训练,站立时可行间歇踮脚尖或双下肢交替负重训练;推荐练习太极拳,能很好的降低跌倒风险。

3.png

老年人在日常活动及体位转换时,速度要缓慢,避免弯腰后突然站起,减少弯腰动作及弯腰程度。由卧床转为站起时,遵循“三部曲”,即平躺30秒、坐起30秒、站立30秒后再行走。睡眠时抬高床头10~30度,以舒适为宜,淋浴水温以37℃~40℃为宜。

家人要关注老人在行走或平衡方面遇到的问题。如果出现肌力、平衡及步态异常,应到医院检查。正确使用助行器等保护性器具,避免拐棍使用不当造成的跌倒损伤。在使用轮椅等器具时,静态时应锁定轮锁,转运时放稳扶好,应使用安全带或护栏。对于有视力障碍的老年人,如有不同用途的两副以上眼镜,应贴上相应的标签。发现存在尚未诊断的视力问题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使用高跌倒风险药物时(如降糖药导致低血糖、镇静药导致眩晕等),老人和照护者要警惕跌倒风险增加的可能,在药效期内应适当减少活动。正在服用降压药的老人,应警惕体位性低血压的出现。如一旦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或体位改变、外出行走出现头晕、肢体无力等不适症状时,应立即就近坐下或扶靠牢固稳定物体,也可由家人搀扶平躺休息,必要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如果老人存在各种原因导致的大便或小便失禁,需频繁上厕所时,宜在床旁提供洗漱和如厕的替代设施。也可进行大小便自控能力训练,制定如厕计划,对频繁如厕的患者,建议使用大/小便失禁护理裤、护理床等。

当存在认知功能受损的老人(如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出现精神与行为症状时,应移除周围可能造成伤害的物品。对产生幻觉并出现游走或夜间异常行为的老人,夜间可反锁门窗或实施保护性约束。


最后,特别强调,为了避免跌倒的发生,老年人及家庭照护者需要共同参与,重视生活中的安全风险,尤其老人自身的警惕更关键,要正确认识自身的活动能力,量力而行,预防意外发生,安享幸福晚年

4.png



如有需要请联系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普通外科:0373-3029642


供稿:普通外科 张俊波

审稿:普通外科 孟鑫

美编:孙林蓁

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