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3-3029114

上海浦南医院改制一波三折

添加时间:2005-08-02 17:41:12 阅读次数:5107次

上海浦南医院改制一波三折

南方周末

  该院费尽周折的改制举动,竟引发了30多名医生的集体出走,在这背后,仅仅用“改革的阵痛”并不足以解释

  上海浦南医院改制一波三折

  □本报见习记者 帅虎

  今年1月2日是上海浦南医院“国有民营”启动的第一天。半月前,蓝十字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这家位于浦东南路的医院签约,实行“国有民营,委托管理”。

  这次改革历经数年费尽周折,但改革后在职工中激起的波澜却大大出乎主事者的意料。

  先是429名职工联名写信向各部门反映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后是30多名骨干医生出走,大部分去了民营杨思医院,这些人包括肝外科的全体医生,原主管业务副院长陆文佐,原医务科长胡成刚,原护理部主任乐美芬。此外,原党委书记法金生调至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原副书记、工会主席金伟珠,调至浦东新区精神病防治所;原主管人事副院长施月音,调至浦东新区计生委。

  事实上,作为二级医院的浦南医院几年来一直财源滚滚,营业额从1998年的8400万元涨到2003年的近1.7亿。那么,是次改革何以能使众人弃此而去呢?

  改制前奏

  44岁的浦南医院院长刘卫东自1999年上任后一直是改制的积极倡导者。但当本报记者采访他时,被职工们评价为“口才极好”的刘院长却不太愿意说话了:“还没正式开始搞呢。”

  但此前,在职工们的记忆中,改制他说了好几年,而理由是竞争残酷。

  刘卫东毕业于苏州医学院,后曾获大阪医学院博士学位。在被浦东新区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几年后,他于1999年9月接替当时续任刚两个月的浦南医院院长法金生。而这时,造价8000多万元的住院部大楼刚启用不久。

  “新大楼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老职工回忆说。床位增加了一倍,医疗服务价格也在上调,加上浦东新区又正是高速发展———虽然不远就有仁济医院东院和东方医院,但浦南医院的营业额仍在迅速攀升。

  刘院长上任后一直在尝试改革。2000年初,浦南医院实现后勤社会化,把医院后勤外包给自称“世界五百强”的光华保洁公司,每年300多万元。据一位老职工说:“总务科想110万承包,但没有成功。”外包后,加上各种水电成本及原来总务科职工工资,医院每年这块的支出就达近700万元。

  引起职工们质疑的不仅是高昂的费用。光华保洁这家号称自己有“丰富医院后勤服务经验”的公司,其员工刚来时竟会在深夜十一点到病房给墙壁打蜡。“这肯定会影响病人,我们后来才慢慢教会他们该怎么做”。一位医院职工说。

  但在没经过讨论就外包之后,院方高层的解释是:“价格虽高,但买的是优质服务。”

  如果后勤社会化可以称为改革,那卖医院就可理解为改制,刘院长在改革后接着想改制。于是从2000年年中就有“狼来了”的说法,而具体什么时候来口径不一,至于是怎样一头狼,大家也并不清楚。

  这一想法与主管部门有所差异。浦东新区发展刚10年,卫生事业的底子还薄,截至2003年的千人床位数、千人医生数都不到全市平均数,新区社发局更希望民营资本直接投资医院,而不是购买现有公立医院。

  但按照区域规划,浦南医院有资源重复之虞,因为周围有仁济东院、东方医院。浦东新区社发局卫生处处长严胜介绍说,仁济东院只是第一期,而二期、三期工程都已被批准,过两三年仁济就全过来了,床位将由原来的两百多升至一千多,“到时浦南医院应该竞争不过,规划应该有个提前量”。

  而关于浦南医院如何改制,严处长说:“开始还没想到国有民营,2001年是想搞股份合作,具体比例是国有与民营三七开。”

  浦东新区社发局认为浦南医院的出路是成为专门的脑科医院。这与陈公白教授的想法正是不谋而合。

  陈公白年届七旬,1955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后就读于列宁格勒市的苏联医学科学院神经外科研究所。2002年6月19日陈在上海注册成立蓝十字医院管理投资有限公司,任董事会主席。据他说自己毕生的愿望是“建一个专门的脑科医院,以纾患者之痛”。

  陈公白2001年与刘院长相识,一见如故,对他的评价是——“很有想法的一个年轻人”。想法一拍即合的两位开始规划。不过陈的胃口有点大,他当时想把浦南医院全部买下。

  院长变董事?

  2002年7月左右,关于浦南医院要被收购的风声在职工中传开。据说社发局已经通报给医院中高层干部,主顾的名字很陌生———蓝十字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其牵头人倒是挺有名的陈公白。

  资产评估是净资产两个亿多一点,陈老说当时对结果不满意,这事也就拖了下来。

  2003年2月,上海市政府发了一个以医院投融资改革为内容的7号文件,上海社科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认为这“给上海医改指明了方向”。其实在此之前,普陀区的利群医院于2000年底,虹口区的曲阳医院于2002年底,都分别与民资主顾签了协议。

  当月,时任新区领导在换届前的最后一次会上强调,“改制三个月之内必须完成”———

  也就是2003年5月18日之前。然而SARS不期而至,5月新区社发局换届,新任领导对浦南医院改制存在异议,浦南医院改制的问题暂时搁置下来。

  而蓝十字公司虽然在医院职工中众口相传,但一直不明来历。

  直到2002年7月5日那晚,浦南医院一位快退休的老职工靠在沙发上翻阅当天的《解放日报》时,无意中发现第22版角落有个企业法人注册登记公告,企业就是蓝十字公司,而地点则让他一惊。

  在浦南医院待了20年的他想起了门诊部,浦东南路2400号是其南门号码,而距此不到一百米的偏僻处是一直关着的西门———一般人不会留意,门牌号码就是蓝十字的注册地点———南码头路255号。蓝十字就想这样悄无声息地进来?

  在后来一次职工代表大会上,内容是学习中央两办关于厂务公开文件精神。这位老职工等领导讲话完了提起此事,工会主席闻言要制止,但他坚持讲了下去,而他的话不时被职工们的掌声打断。

  此后,在这位老职工的发动下,职工们一起请了个律师,还专门到浦东新区工商局查蓝十字公司的注册资料,统统复印下来,后来也有些职工借过去复印,“为这事前后花了一千来块。”他说。

  在“公司董事会成员、经理、监事会成员”那份材料上,第三栏有个异常熟悉的名字———刘卫东,职务:董事。提起这事,这位老职工说自己当时是大汗淋漓:“我很愤怒。”

  律师很确定地说这不合法,但他还是执拗地买了本《公司法》。在第五十八条的文字下面,他划了一根粗粗的红线,而那款让他“感觉踏实”的法条内容如下:国家公务员不得兼任公司的董事、监事、经理。

  “后来我写了十二封信,向各个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接着他一口气说了一长串部门名称。但职工们等到的调查结果是———刘院长“只是存在工作方法问题”。

  过了一段时间,医院书记又给职工们带来了上面的最新解释,蓝十字公司已经出文给有关部门,说已撤消刘院长的董事资格。

  “蓝十字公司说刘院长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其他人写上去的。”这位老职工说。

  在上海南京西路蓝十字公司的办公室,陈公白解释说:之所以写那个地址,是为了“便于收购浦南医院”。至于为何把刘院长写上董事名单,则前后口径不一,先是“为了便于收购浦南医院”,后来变成“便于收购后进行管理”,接着又重复刘院长不知情的说法。

  但令人疑惑的是,要做刘院长的任职证明,得有当事人的身份证原件,这样本人怎么可能不知道?

  后来,刘院长到党校学习三个月又随即回来,此事没有了下文。

  “空麻袋背米”的疑虑

  去年SARS过后,浦南医院改制的问题有了进展———由原来一步到位变为两步走,“先改革,后改制”,改制视改革的结果而定。

  确定下来的方案是“国有民营,委托管理”,请蓝十字公司来管理浦南医院,并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同时蓝十字公司花两亿元建个新的脑科中心,条件成熟再买下浦南医院。

  浦东新区社发局的严处长认为,医院改革是多方面的,不一定单是产权制度改革,“国有民营”便属于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社会认为步子不是很快,职工觉得最好不改,社发局自身认为慎重为好”。

  但浦南医院的职工们不满意的是,以前蓝十字公司收购浦南医院至少还要花钱买,现在倒好,空手就来收管理费了。

  严处长认为群众有些想法也正常,可以理解,因为改革牵涉到切身利益。

  同时,存在的问题还包括社会配套措施没跟上———主要是人事政策、资产评估这两块,严处长这样解释:“单个医院进行改革会碰到一些问题。”这也是由一步到位变成两步走的主要原因。

  如果按照“一步走”搞股份合作,医院由事业单位变为企业性质,员工肯定会受到影响,至少以后的退休待遇会减少一半左右。

  至于资产评估,则进行了“至少三次”,医院当时请的是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次次结果不一,严处长认为是因为评估方法不同所导致,“无形资产如何评估也是个问题”。

  “浦南医院应该有无形资产。”浦东新区国资办的杨处长出语谨慎,他参与了“一步到位”前期时的资产评估,而“两步走”方案则听过社发局断断续续的介绍,也提了一些修改意见,“资产数字怎么定的不清楚,最终协议条款也不清楚”。

  职工们也是一头露水。就在签约前的2003年12月15日下午,那次职工代表大会的议题就是改革,社发局一个领导是照稿念,话里提到“四不变”———即医院名称、医保定点机构、事业单位编制和财政补贴不变,但没有讲协议具体内容,“半个小时完事”。

  因为关系重大,职工们仍竖着耳朵,等着听第二个领导的讲话。这次更快,“就安抚了职工几句”,主持会议的工会主席随即宣布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