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3-3029114

“讲好家风家训 弘扬传统美德”系列优秀作品展示——郭东霞作品《祖母的家“谚”》

添加时间:2023-08-23 16:55:00 阅读次数:2330次

我的祖母5年前突发疾病仙逝,享年90岁,她大字不识几个,不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甚至记不清楚几个孩子的生日,她没有惊人的言论,只是在教育晚辈的时候会用到她知道的一些“谚”语,她一生节约勤俭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给整个大家庭留下的精神遗产让我们受益无穷。我们一大家互敬互爱、兄友弟恭、妯娌和睦,受到街坊四邻的一致好评。

“莫学麻雀嘴,要学蚂蚁腿”。听父讲,祖母“勤”在街坊四邻中是出了名的,父亲记事起,祖母每天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的。天不亮,就要做好8口人的饭,饭后收拾整理家务,喂鸡喂猪,下地干活,春种秋收,寒来暑往,不管是炎炎烈日的夏天,还是冰天雪地的严冬,都阻挡不了祖母的劳作就连冬天、夜晚也不闲着,冬天纺花织布晚上缝衣纳鞋。

就是凭着勤劳,祖母和祖父一起,经过几十年的辛劳,把6个子女抚养长大,成家立业。4个儿子2个考上了大专,端上了“公家饭碗”,7个孙子孙女,4个本科生1个博士生;我的记忆里,祖母牙口很好,九十岁的人了还爱吃生瓜梨枣,喝凉开水,身体好她就闲不住,临终前一天晚上还给小叔一家人做了晚饭,祖母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祖母要求子女生活要节俭。听父辈讲,祖父祖母的棉袄、棉裤,都是补丁摞补丁。父亲他们几个的衣服都是缝缝补补,父亲穿小的衣服大叔三叔再穿,不到过年,很少穿上新衣服。不只是衣服,连锅碗瓢盆也是这样,只要是修修能用的,就绝不会扔掉。我小时候,大叔三叔上班后不用的衣物都会趁周末拿到老家,让家里人再利用起来。祖母现在留给我的印象还是多年常穿的蓝灰色偏襟盘扣上衣、黑灰色的宽裤。我也传承了祖母勤俭节约的习惯,刚上大学时买的凉拖鞋现在仍然在穿,已经穿22年了。

小来偷针,老来偷金祖母教育子孙后代,再穷不能偷东西三叔给我讲,他们小时候,还没有分田到户,我家离生产队麦场不远,每到收获季节,生产队30多户人家近200口人400多亩地的庄稼都会先收到麦场里,收拾好后,留足公粮,再按工分分粮食给各家各户,这时候,是需要找信得过的人家来看场的。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十多年中,看场的事都是专门让我祖父做。原因一是我家人多劳力少,更重要的是我家人看场从来不偷队里的东西,祖父从来都不让小姑小叔他们往场里去,恐怕他们不懂事偷吃队里的东西

“兄弟齐心,黄土变金”,这是祖母常说的一句话,不要和人家发火,要和气对人,兄弟之间不要隔心,家庭和睦了,街坊四邻才会看得起。姑姑父亲姐弟6个,在我印象里,他们从没有吵过架,每次见面都是聊家长,问寒暖。我父亲在我上初一时肝硬化腹水,严重时上消化道大出血,当时每年一次甚至两三次到三附院治病,期间还做了脾脏切除手术,全部都是大叔三叔拿工资借钱给他看病,那时我和弟弟还小,照顾父亲的任务就由小叔来做,大姑小姑帮助收秋种麦。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没有经济收入也没有现在的新农合报销,十几年间,叔叔姑姑他们在财力物力上给我家太多的帮助,甚至我上大学时的学费、弟弟结婚盖房子的钱也都是他们帮忙筹借的,三个婶子和两个姑父也是积极支持,没有怨言。在农村时常会有兄弟因财产分配不均闹翻脸的,这种鼎力相助近二十年的却不常见,这在我们十里八乡被传为佳话。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短;有钱多买粪,没事少赶集;吃饭的时候别吧唧嘴;夹菜的时候别胡乱翻;给别人递刀子剪子时把儿朝对方,这样礼貌。祖母不认几个字,但唠叨的都是农民朴素的认识,祖母唠叨下,父辈们兄友弟恭,养成了勤俭节约、不争名不图利的品德。谈话不揭别人短处背后讲别人坏话;名利是丢人的事,名利不如多干事的理念孙辈们在各自的工作学习中继续传承这些家风家“谚”,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每每听父辈讲起这些祖母的治家“谚”语,我们都十分感谢祖母,感谢她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让我们几代人受益。作者:郭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