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3-3029114

【科普】把握睡眠 改善生活

添加时间:2023-06-14 20:25:00 阅读次数:240次

您是否有体会过入睡困难,或寐而不实?是否有时睡时醒,醒后再难以入睡,甚至整夜不眠?是否有过醒后仍觉神疲乏力、头晕头痛、心慌健忘?睡眠是不可或缺的生理需要,而失眠却是让人备受折磨的常见困惑,调查显示,我国至少有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每天平均睡眠时长约7小时,超过8小时的人群仅占7.97%。接下来我们将一起了解下如何让三分之一的睡眠助力三分之二的生活。


首先,了解睡眠是怎样的过程?人类睡眠主要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两个阶段,两者交替出现,交替一次称为一个睡眠周期,时间大约为90-110分钟。两种时相循环往复,每晚通常有4-5个睡眠周期。


1.png


(1)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处于该阶段机体的生理变化为:呼吸变浅、变慢而均匀,心率变慢、血压下降,全身肌肉松弛,无明显的眼球运动。此阶段主要分为4期(见上图),依次为:第Ⅰ期为入睡期,第Ⅱ期为浅睡期,第Ⅲ期为中度睡眠期,第Ⅳ期为深度睡眠期。


(2)快速眼动睡眠(REM):处于该阶段机体的生理变化为:眼球快速转动,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肌肉也更加松弛,肌腱反射消失。这时的血压较NREM期时升高,呼吸稍快且不规则,体温、心率也有所升高,体内各种代谢功能都显著增加,以保证大脑组织蛋白的合成和消耗物质的补充,使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并为第二天的活动积蓄能量。研究发现,NREM睡眠主要是大脑皮层的休息,而在REM睡眠中主要是全身性的休息。


其次,不同年龄的睡眠时间亦不相同,婴儿的睡眠时间约为20-24小时,幼儿需要9-12小时,学童需要9-10小时,成人需要7-9小时,老年人需要6-8小时,大于80岁的老年人需要9-10小时。无论是对于工作还是学习来说,充足的睡眠不仅对高质量的学习和记忆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时对机体能量代谢、免疫调节、内分泌等生理机能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是个体生存发展的基础。相反,长期处于失眠状态可能会导致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也可能会增加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躯体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或加重其病情。


良好的睡眠是健康生活的前提,常用于改善睡眠的方法主要包括:

1.尽可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作息规律,从而形成固定的睡眠习惯:最佳的睡眠时间是晚上10点到早上6点。最好不要熬夜,尽量让自己在这个时间段进入睡眠状态。


2.png


2.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焦虑和烦恼会使我们的大脑处于过度觉醒的状态,会扰乱睡眠。睡前可以选择听一些柔和舒缓的音乐,看一本课外书等放松心情,也可以进行有利于身体放松的训练,如呼吸训练,肌肉放松训练等,这样更容易入睡。


3.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远离酒精、咖啡和尼古丁等兴奋性物质,尤其睡前切勿过饮过饱。


4.规律锻炼,增加户外运动,限制白天的睡眠时间。户外运动可以帮助我们接触外界的光照,减少体内褪黑素的分泌,使人们保持清醒状态。到了夜晚或光线较弱的环境中,大脑分泌的褪黑素就会逐渐增加,体内褪黑素分泌的越多,浓度越高,睡眠质量越好。


5.睡前放松:尽可能避免在睡前玩手机、平板等其他电子产品,睡前应避免从事刺激性的工作和娱乐,减少兴奋,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


3.png


6.必要时可以服用适当的药物协助睡眠:如果因为睡眠问题出现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从而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时,要在医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


如有需要请联系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一病区:0373-3029483


供稿:神经内科一病区 沈长波

审核:神经内科一病区 靳 玫

美编:孙林蓁

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4.png